声音是什么?
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频率大概在20Hz到20000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而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人耳无法识别这些声音。
声音的单位
“分”(deci-)指十分之一,个位是“贝”(bel),一般只采用分贝。分贝是以美国发明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的名字命名的。是量度两个相同单位之数量比例的计量单位,主要用于度量声音强度,常用dB表示。
噪声
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噪音在我们日常接触中是有最大限制的,一旦超过如下表的分贝或时间,都会对我们听力造成影响。
噪声危害
①听力损失:是指长期处于超过听力保护标准的环境中[>85~90dB(A)],听觉疲劳难以恢复,持续累积作用的结果,可使听阈由生理性移行至不可恢复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在高频(3000Hz、4000Hz、6000Hz)任一频段出现永久性听阈位移大于30dB,但无语言听力障碍,又称高频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特别是在3000~6000Hz)可作为噪声性耳聋的早期指标。
②噪声性耳聋:当高频听力损失扩展至语言频率三频段(500Hz、1000Hz、2000Hz),造成平均听阈位移大于25dB,伴有主观听力障碍感,称噪声性耳聋。并且在4000Hz处有一听力突然下降的听谷存在。噪声性耳聋是由于长期遭受噪声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缓慢性、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③爆震性耳聋:又称爆震性声损伤。是在一次强噪声作用下造成的听力损伤,如爆破作业、火器发射或其他突然发生的巨响所形成的强脉冲噪声和弱冲击波的复合作用,使外耳道气压瞬间达到峰值,强大的压强可使鼓膜充血、出血或穿孔,严重时可致听骨链骨折。瞬间高压传入内耳,造成内淋巴强烈振荡至基底膜损伤、出现听力障碍,并可由于前庭受到刺激而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生理保护结构所起的反应已经完全不起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听觉器官的个体防护。